陕北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

浏览 6410 次  发布时间:2012/3/27 10:49:29

随着陕北经济、社会的发展,陕北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为了满足陕北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民建延安市委主办、延安仙鹤岭公墓有限公司、延安大学历史民俗馆承办、延安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延安市、榆林市民俗学会共同举办了“陕北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延安论坛”。

5月16日至18日,陕北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延安论坛在延安大学多功能厅隆重召开。来自西安、榆林及延安的民俗界专家、学者近60人参加论坛,就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特别是对“仙鹤岭民俗文化园”项目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5月17日上午9时,陕北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延安论坛举行开幕式,开幕式由民建延安市委副主委白进主持,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同志有:

胡梦琦 省人大常委、民建陕西省委副主席

张骁卫 延安市委副秘书长

胡俊生 延安大学副校长

王润才 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

郭必选 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延安市委主委

白  进 民建延安市委副主委

任  军 民建延安市委秘书长

刘和明 延安市文化局助理调研员

张文勋 延安市民政局勘界办主任

陕北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还收到来自陕西省民俗学会、延安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延安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发来的贺信。

开幕式上,延安仙鹤岭公墓董事长、总经理宣永红首先作了“在延安打造陕北民俗文化园的设想”的主题发言。延安大学副校长胡俊生为研讨会作了致辞,胡俊生校长说:“陕北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从远古一直到近现代,陕北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占据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陕北不仅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还用厚厚的黄土哺育了中国革命。陕北所拥有的积淀深厚、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在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每一个陕北人,都应该为我们拥有如此巨大的文化资源而感到骄傲自豪!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历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保护陕北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大家的共同责任!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必须全力以赴来发掘、保护、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只关注经济增长,而忽视文化建设,是有悖科学发展观的。高等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整合相关学科资源,集中开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先进文化建设服务。延安大学地处陕北,对陕北文化建设当然也承担着责任。

这些年来,延大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高度上,将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作为我校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加以大力扶持和培养。人文学院的历史专业在本科生中开设有“陕北历史文化研究”等相关课程,中国古代史专业已经开始招收“文化遗产与陕北历史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文学院、鲁艺学院的“陕北民间音乐”、“陕北民歌”、“延安文艺”等也已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学校现有“陕北历史研究院”、“陕北历史文化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相关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多年来都坚持不懈地对陕北历史民俗文化进行着系统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大量宝贵的资料。人文学院副院长刘蓉博士去年以“陕北历史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题申请到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据我所知,这是我们陕北高校学者迄今为止承担的第二项有关陕北历史文化的国家课题(第一项是榆林学院郭冰庐教授申报的“陕北民间风俗文化与民间文学研究”)。延大还在去年投资几十万元建成了“延安大学陕北历史民俗馆”,也是我们陕北地区首家以陕北历史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关于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开发、保护和传承依然任重道远。我们需要更多的热爱陕北的各界人士来参与。我们需要专家学者的参与,需要各县市有关文化部门的参与,需要广大陕北历史文化爱好者的参与。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研究中存在的自发、分散、低水平重复现象,首先,是需要整合研究队伍,形成研究团队,加强沟通和交流,互相借鉴提高。我们需要携起手来!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悠久的极富魅力的陕北历史民俗文化发扬光大,才能让它重现昔日的辉煌。

我们延安大学愿意为各界人士提供这样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愿望和延安的同行专家加强交流,期盼得到同行专家的支持与帮助!并一如既往地在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延安市委副秘书长张骁卫代表延安市委、市政府出席会议并致辞,张骁卫秘书长说:“陕北是块神奇的土地。这里不仅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的举世闻名的红色文化,更有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灿烂的炎黄文化,和在漫长岁月中深沉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陕北民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陕北民俗文化已经深深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产、生活,融入了陕北人的血液和骨髓。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结果。民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生活、扎根基层,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做好陕北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与宣传,对于充分展示陕北地区厚重的文化底蕴,扩大陕北的对外影响力,实现陕北地区跨越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以延安精神为核心内涵的革命文化、以民族情感为精神纽带的历史文化、以黄土风情为主要特点的民俗文化相映成辉,驰名中外,形成了富有延安特色的文化品牌。市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六大基地”,其中有三个基地都是基于延安厚重的陕北文化沉淀,那就是:努力把延安建设成为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之地、陕北黄土风情文化开发传播基地。

延安和榆林山水相连、世代友好。经济结构有着趋同性,文化风俗存在同属性。目前,两地正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陕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这一战略构想不仅是两地经济发展的方向,也符合两地文化发展的趋向。我们希望延安、榆林的民俗专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深入交流研讨,切实增强合作,努力做好民俗文化的发掘、整理、筛选工作,共同为打造“大陕北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开幕式后,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合影留念,并参观了延安大学历史民俗馆、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仙鹤岭民俗文化园”园址及仙鹤岭红军苑。

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学者展开了主题讨论及分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提出七十多条建设性的意见,其中有二十多条供仙鹤岭民俗文化园建设作参考。这些意见分别是:

一、 与会专家就陕北民俗文化的研究领域及方向,专家一致认为应从:1 婚嫁丧葬;2 建筑;3 服饰;4 饮食;5 民歌;6 曲艺;7 工匠;8 语言;9 家训;10 劳动等十大方面入手。

二、 原延安文学总编、作家曹谷溪提出:要研究陕北民俗文化,首先得从人种学角度和陕北人强烈崇尚的“生命意识”观入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炼出陕北文化中有别于其它地域文化的特点。

三、 陕师大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臧振提出:学术研究、资料整理等工作应由高校学者、教授来做,而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的工作则应由企业来做。并提出要平衡民族、传统、血缘关系与现代公墓建设的关系,应该做姓氏血缘排辈方面的研究。(此项课题研究工作,目前由延安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陕北历史民俗馆副馆长刘蓉博士及她的研究生进行研究。整理出来的结果则由仙鹤岭付诸实施。)

四、 延安民俗学会顾问、作家浏阳河从陕北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分析,对市委、政府建设延安文化旅游城市提出“二圣二黄”(即“民族圣地、革命圣地、陕北黄土风情、黄河壶口瀑布”)的建议,并对此建议作了详尽阐述,他认为我市旅游文化、民俗文化等各种文化研究建设都应沿着这一思路去做。

五、 延安市文化局助理调研员刘和民提出三个建议:

1、 文化要走产业化的路子,仙鹤岭应该形成殡葬服务一条龙,改变街上乱搭灵棚、乱搞封建迷信活动现象。让市民有一个统一的、文明的办丧事场所,为推动我市精神文明、殡葬改革作贡献。

2、 建成陕北丧葬文化博物馆,将民俗文化中的丧葬文化作系统的展览。

3、 在陵园中作新孝道文化的景点建设,把仙鹤岭作成移风易俗示范场所。

六、 延安大学文学院王军老师提出:应该从道教文化中的“养生文化”入手,倡导人们有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

七、 原延安日报社总编、延安民俗学会苏若望提出:要系统地去研究民俗文化,先整理出框架,再按譬如“丧葬文化单元”、“孝道文化单元”等为单元细化建设。将普及性和经典相结合,所谓社会效益就是指在广大参观者中能产生作用,才具有普及性,也就是民俗展示要体现大众化特点。他还提供了新近黄陵县书画家贺宏茹在原民间传统孝道故事24孝图基础上,整理、补充完成的48孝图供我们参考,可以用书法绘画的形式来展示。并提出和政府有关部门如宣传部、民政局、文化局、妇联、老龄委、社区等联合举办“中华古今行孝故事、十大孝星评选活动”,将传统文化美德中的“孝道”发扬、传承。

八、 来自榆林绥德汉画像石馆的李贵龙馆长说:汉画像石是陕北民俗文化的精髓,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但作为陕北人,许多人并不知道和了解汉画像石,建议在仙鹤岭公墓建立一座汉代墓葬文化陈列室,向人们展示汉画像石馆中鲜活、生动的文化瑰宝。并借此来改变人们对人生、死亡的认识。

九、 延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硕士生杨涛建议:将陕北民俗中农耕文化的部分用实物、场景再现等形式作以展览,同时将民俗中已消失的原民间玩具进行展示,让人们在运动、休闲之时自然地了解陕北民俗文化。

十、 延安市民俗学会专家王毓华提出:应用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学”和“数字学”来表现、强化企业品牌及产品品牌。

十一、 延安市文物局研究员段双印从陕北民俗多元化的特征入手,分析了陕北为何能成就中国革命的原因所在。

十二、 东方红视觉传媒袁茂林提出:要从人类起源,“龙凤”文化、汉字起源、人类迁徙等等方面,用各种元素符号来表现陕北民俗文化。

十三、 延安民俗学会吉坛、樊俊成、延安大学人文学院王天强等就陕北方言的形成、特点应用等方面作了发言。

十四、 安塞县宣传部屈永峰、郭志东、殷宇鹏就安塞县近几年在民间剪纸、腰鼓等艺术的挖掘、整理保护及产业化发展方面做了“安塞县做亮文化产业的八项对策”经验介绍,同时提出作为陕北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才能使陕北民间艺术真正得到发展。

十五、 延安市宝塔区职教中心李延林老师提出建“陕北民俗文化博览园”的建议,室内展览、露天展览。以展示陕北的红色文化、黄色文化、绿色文化、黑色文化等内容。

十六、 延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蓉分析陕北文化的分期及其特质。延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梁严冰就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研究作了综合陈述。延安大学文学院、路遥文学馆馆长梁向阳教授(作家厚夫)就陕北民间艺术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性意见。

同时,专家对捍卫陕北文化、抢救民俗文化中即将消失的宝贵资源、陕北民俗禁忌、吉祥生肖、宗教文化与社会文明、中国风水、陕北地区历代墓葬制度、民俗、祭祖与丧葬文化分别提出各自的见解。

延安仙鹤岭公墓总经理宣永红就建设文化陵园,如何把仙鹤岭建成“仙鹤岭人文纪念园”的思路作了报告,他提出:“作为陕北地区首家公墓,仙鹤岭在建园之初就提出“以人为本、文化为根”的建园理念,把陵园文化的大树定位于根植黄土文化,进行陵园规划、文化策划、艺术设计,以现代化新概念公墓的形象,传承传统殡葬文化的精髓,在深化陵园内涵功能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拓展陵园的外延涵义。四年来,在文化建设理念的指引下,仙鹤岭在陕北创出了具有文化特色的陵园,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人生后花园”,也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围绕文化定位进行陵园建设,是目前全国殡葬行业内悄然兴起的一种理念,以上海、北京等地为代表的各种传统主题文化墓园引起了全国的注目,作为身处西北,相对偏远落后的延安,在陵园建设方面本身已滞后于发达城市和地区十几年,如何在规划建设上既突出特色,又不至于步人后尘,成为令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特点,为了突出陕北地域文化特色,把仙鹤岭建设成集公益基地、教育阵地、纪念场地、活动园地、旅游胜地、艺术天地为一体的人文纪念园。为实现把墓园变公园,再变成人文纪念园这一目标。所以,在此次研讨会上,我们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提出思路。我们将成形的题材与素材,由雕塑艺术家进行再度创作,再把这些作品反馈给民俗专家,提出修改意见。之后制作成雕塑作品,陈列于仙鹤岭民俗文化园,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弘扬传统文化、汇集文化遗产、展示露天艺术、传达仙鹤岭缅古怀祖、慎终追远、尊重历史、延续文明、启迪人生、文化寻根的建设思路,使陕北历史民俗文化传之后代、享之弥远。

通过此次研讨会,各位专家的研究成果对“仙鹤岭民俗文化园”的建设予以理念上的支持、智慧上的启迪,本次研讨会只是“民俗文化园”建设的开始,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广泛的人群参与,从而使陕北民俗文化中仍具鲜活生命力的精华部分得以继承、弘扬与发展,并由此对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些有益的探索。”

与会专家对仙鹤岭公墓建设文化陵园的思路、保护陕北民俗文化资源予以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会前,陕北民俗文化研讨会已形成论文集(讨论稿)一册,收到各类论文三十余篇,仙鹤岭将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将这些论文进一步进行整理、出书。

本次研讨会遵循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不仅把与会专家的研究成果结集成册,而且将通过“仙鹤岭民俗文化园”这一具体项目,把众多颇能代表或反映陕北历史民俗文化基本元素的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的作品用雕塑的形式固定并展示出来,同时也为民俗专家共同研讨民俗文化、促进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对挖掘、整理、研究和宣传陕北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延安人民怀念北京知青
下一篇:圣地延安为红军英烈吹响集结号

版权所有 延安仙鹤岭公墓 © 2011-2012 
已有 人/次访问
公司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枣园大道追远东路

西安办事处:西安市高新区高新三路财富中心D座2406室
电话:仙鹤岭:0911-2322018 丰泽岭:0911-2822550  

陕ICP备:陕ICP备10001282号-3

园区地址:www.yaxhlgm.com  技术支持:无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