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系统省思

浏览 2885 次  发布时间:2012/3/24 14:10:34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对于生命的思考,通常都从正面的角度着手,很少从负面的角度思考。就算是有,一般采取的方式,也是使用禁止的作法,甚少采用讨论的方式。因此,传统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面对负面事务的时候,如果能够坚持到底,通常就能挺立的很好,如果无法坚持到底,那么情况就会变得很糟。但是,无论情况变得如何,他们都有共同的缺点,那就是欠缺真正独立自主的思考。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从事真正独立自主的思考,那么他(她)就没有能力真正从自己的内心形成自己的看法,也就没有办法在自己内心中产生这种看法应有的力量。所以,对一个现代人,拥有真正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在这里,重点不只是要强调独立自主思考的重要性,更要强调的是,生命思考的重要性。因为,一切思考的核心就在个人生命本身。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思考,最后的目的无非是成就自己。因此,独立自主的思考主要在于思考自己的生命。唯有真能思考自己的生命,生命才有真正面对问题的能力。无论面对问题的答案是肯定或否定,自己才有能力真正去承担生命应负的责任。否则,生命常常会随着外在环境的改变而流转。所以,在生命教育上,我们首先要肯定生命思考的必要性。

    除了强调生命必须自我思考外,我们还必须对生命本身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命本身就代表一切,生命之外一无所有。因此,在面对问题时,思考的领域就放在生命本身,认为生命本身的可能性尽在于此,凡是在生命本身以外的绝不可能。问题是,生命的所有可能不只限制在生命本身,而是超越生命本身的。如果生命完全限制在生命本身的话,那么生命应该没有结束的可能。可是,根据生命本身的实况,我们知道死亡代表生命的结束。这点
告诉我们生命的限度,表示生命不是无限的。既然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就有开始与结束。因此,我们在思考生命时,就不能只从生命本身来思考生命,而必须从生命的开始与结束来思考生命。换句话说,思考生命不能只从生的角度来思考,应该从生死的角度来思考。这种思考角度的转换,让我们不再把死亡撇在生命之外,重新把死亡纳入生命之中,当成生命的一环。从此,生命的思考不只是从生来看生,从生来看死,更要从死来看生,从死来看死。也就是说,
从生命教育的观点来看,生命的思考必须从生死的各种可能性来思考,以生死为生命教育的范围。这种生死一体的想法,是生命教育的根本前提。
  
    在确定生命的思考必须从生死一体的角度来思考的前提之后,我们进一步讨论生命的主体性,亦即生命的自我性。一般而言,我们从小被要求的,不是顺从长辈的教训,就是顺从自己的欲望。长大以后,我们仿佛拥有了真正的自己。不管在什么场合,我们都能根据这样的自己去表现自己,当家作主。问题是,这样的自己是禁不起环境的冲击与考验的。一旦顺境出现,不免就会过度肯定自己,陷入目中无人的境地;如果处于逆境,可能就会怨天尤人,过度贬
抑自己,甚至迁怒他人。其实,这种过度自大或过度自卑的自我都不是真正的自我,无法确实正视自己,它们只是长辈与欲望长期熏陶的产物。对我们而言,这样熏陶的结果,生命不是陷入长辈的模式当中,成为长辈的翻版或长辈理想的代言人,就是陷入自己的欲望当中,成为欲望的奴隶。无论前者或后者,我们的生命都会失去自己的自主性,无法真正自我作主。所以,如果一个人真想找回自己,成就自己,他(她)就不能透过向外求的方式建构自己。不管这
种向外求的方式是从外面赋予的,或是从里面寻求外面满足的,都无法找到真正的自己。因此,一个人倘若真想发现自己,肯定自己的主体性、自我性,他(她)只有透过向内求的方式。更正确的说法是,让自我觉醒,意识到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体,自己就是自己的自我。除了自己以外,是永远找不到自我的。这种有关生命个体性(主体性)的强调,是生命教育的首要课题。因为,倘若有生命的主体,生命教育就会变成失去灵魂的躯体,无法落实生命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
  
    既然自己就是自我,就是主体,那么我们在肯定自己的时候,就不能从外面寻找自我肯定的资粮,而必须从内在创造出来。因为,从外面来的肯定,无论量的多寡或质的精粗,都是外来附加的,不是属于自己本有的。
  
    因此,想要透过这种方式肯定自己,建立自己的尊严,简直是缘木求鱼的事。然而,一般人在建立自己的尊严时,常常采用的正是这种方式。例如一般青少年过去就常透过成绩的优劣,来决定自己自尊的有无。仿佛成绩优异时,自己就是人,拥有自己的尊严;成绩低劣时,自己就失去尊严,不再具有人的资格。至于现在的青少年虽然在时代多元化的影响下,不再以成绩作为有没有尊严的唯一标准,不过他们转向时代的流行作为建立自尊的标准。因此,他们常常会说,跟上时代潮流的就是酷,表示有尊严;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就是逊,表示没有尊严。他们忘了,这种评判的标准都是外来的标准,随时都会因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这就表示他们的自尊也会随着外在条件的改变而变化,不就等于意谓着没有所谓的真正尊严吗?
  
    如此一来,那么一切的追求不就成为镜花水月了吗?这样还有什么尊不尊严的问题。所以,一个人真想肯定自己的尊严是不能以外在的标准作为自我肯定的依据,而必须从自己本身形成自我肯定的根据。也就是说,从自己的内在形成自己的标准。如果一个人真能成为自己的标准,那么他(她)所肯定的尊严就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不同。这时,他(她)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自我肯定,体现真正的尊严。在面对时代的变迁时,也才不会随波逐流,而实现自己真
正的尊严。在此,有关生命尊严的探讨是属于生命教育的第二个课题。
  
    在肯定生命的尊严应该是自己本身的尊严之后,我们进一步讨论人际的问题。对一般人而言,个人的个体性似乎跟人际的肯定是冲突的。因为,在个人自我中心的肯定下,我们很难肯定他(她)人的主体性。如果我们真要肯定他(她)人的主体性,我们的主体性自然会与他(她)人的主体性产生冲突。这是一般俗语所谓的「一山难容二虎」。其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主要并不在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不兼容,而在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比较,并透过这
种比较,贬抑他(她)人的主体性,抬高自己的主体性,认为只有自己的主体才是真正的核心,别人的主体只配当自己的附庸。例如在青少年的族群当中,常有带头的人与依附的人之分。一般而言,带头的人常具有支配权,可以对依附的人发号司令。相反地,依附的人通常只有接受命令的份,没有自己的发言权。这种权力运作不平等的关系,就是奠基在主体间彼此比较、贬抑(抬高)的基础上。事实上,这种关系并不稳固,随时有瓦解的可能。因为,这种关系的维持,一方面需要带头的人不断透过各种方式凸显自己的领导地位,一方面不断避免任何挑战领导权事件的发生。在这种情境中,彼此的关系常常处于紧张的状态,无法真正平等共融。如果想要改变这种对立冲突的状态,我们除了要了解彼此之间的同异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不再心存比较,平等对待彼此,让彼此处于和平共融的境地。如此一来,人与人之间的主体战争自然消弥于无形,各自的主体才能各安其位。上述有关人际问题的探讨,是生命教育应该面对的第三个课题。
  
    最后,我们讨论死亡意义的问题。表面看来,上述三个课题的探讨似乎跟死亡的意义没有什么关联。其实,彼此之间是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上述三个课题的问题所在,主要出在对于死亡意义认知的不同上。由于一般人在科学的洗礼下,主观地认定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对他们而言,死亡代表生命的永远结束,让人间拥有的一切化为虚无。为了避免这种悲惨的结局,只有利用有限的生命拼命地去支配一切、拥有一切。希望借着这种凸显自己的方式,避开死亡所带来的阴影。问题是,这种掌握一切、凸显自己的作法,根本无法逃离化为虚无的下场。在此,如果真想化解上述虚无的困境,我们必须改变思考的角度。事实上,生命是否只有一次,在科学上并没有定论。因此,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定把死亡理解成一切的结束。相反地,我们可以把死亡当成自己现世生命的总结,另一生命的开端。管另一生命是历史文化传承的生命,或是轮回的生命,或是解脱的生命(永恒的生命)。这种理解的转变,重点并不在于把现世生命与来世(未来)生命打成两截,而是让我们意识到,生死是不断轮转的,想要有怎样的死就必须有怎样的生,想要有怎样的生就必须有怎样的死。换句话说,就是因为不执着于生,所以才有真正的生;不执着于死,才有真正的不死。如果我们真能体会生死一如的真义,对于死亡的意义,自然可以看出正面积极的意义,而不会把死亡当成逃避面对生命意义的借口。这是生命教育中最应凸显的一个课题。
 
上一篇:如何开展优质的殡葬服务
下一篇:生死观与殡葬

版权所有 延安仙鹤岭公墓 © 2011-2012 
已有 人/次访问
公司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枣园大道追远东路

西安办事处:西安市高新区高新三路财富中心D座2406室
电话:仙鹤岭:0911-2322018 丰泽岭:0911-2822550  

陕ICP备:陕ICP备10001282号-3

园区地址:www.yaxhlgm.com  技术支持:无忧互联